防城港:碧浪清波中“耕海牧渔”!

收藏文章

 

蓝天碧海,水暖沙白,红树苍翠,珊瑚斑斓……一派旖旎的海湾风光。

这里,是北部湾。烟波浩渺,海岛星罗棋布,海底资源丰富,亿万生命在大海里孕育,奇丽奥妙。

这里,有一座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防城港。538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支撑起这座城市海洋经济的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潜力在海,优势在海,希望在海,这座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门户城市,蕴藏着向海图强的梦想!

这里,还有一群“耕海”的人。用热爱生活的情怀和梦想,在广袤的海湾里囤一座“蓝色粮仓”。

 

红沙,荡漾着他们的“蚝”情
 

红沙村附近的海域就像一个“水袋”口,茅岭江、大榄江和钦江水源源不断地把水注入这个“水袋”,汇合一起奔向大海,注定了这一片海域的与众不同。红沙村的渔夫们,坐在房子前眺望着这片海。他们的坚定信念一定更接近大海的伟岸,因为他们拥有一片辽阔的大海。红沙村是渔民村,90%的村民搞海水养殖。这个曾经荒僻的小渔村,在20世纪90年代,犹如鱼儿翻腾,成了远近闻名的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引来无数人关注,无论是商家还是游客,甚至是远方的养鱼人。

如今,在红沙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养牡蛎和鱼的红沙村民有280户,郑荣辉是其中一位。

11月7日,受台风“艾莎尼”的影响,海上的风浪很大。早上7时,在红沙村码头,一位黝黑健壮的大叔撑船靠岸,不用介绍,凭感觉就知道他就是我要见的郑叔。

船迎风在海湾飞驰,很快到达郑叔的海上木屋。

“早上6点半就要开始喂鱼了。你们吃过早餐没有?”郑叔的妻子黄姨出来迎我们进木屋避风。

得知我们已经吃过早餐,郑叔和妻子才放心忙碌起来。

郑叔从大铁箱里铲出小杂鱼扔到一个网箱里,水面立刻翻腾起来。瞬间,杂鱼便被吃掉,网箱很快恢复平静。我惊叹这种鱼摄食的凶猛迅速。

“肉质细嫩鲜美,比鲈鱼还好吃。这种鱼叫海鲡,学名军曹鱼,生长速度较快……”郑叔赞起鱼来。

一个多小时后,鱼喂得差不多了,郑叔去煮早餐。十来分钟,郑叔便把一碟鱼干和一盘酸菜端了出来,为自己倒上半杯本地米酒。他缓缓啜了口酒,慢慢讲述红沙海水养殖基地的前世今生,以及*初和他一起做海水养殖的红沙村兄弟们。

“插养大蚝算是红沙村人搞海水养殖的开始吧。红沙村的渔民祖辈几代靠海吃海,从来没想到在海上还能‘插秧’。想吃大蚝只能氽水到海底,打下礁石上的大蚝,那可不是轻松的事儿。”郑叔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

郑叔第一次养殖牡蛎是滩涂插养模式,将水泥柱插进滩涂里,让蚝苗附在水泥柱上自然生长。1987年,郑叔东借西凑,筹集到一笔钱,从钦州沙井买回蚝苗,在红沙村第一个办起了牡蛎养殖场。他打开了一扇向海的门,虽然养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一直努力前行。

“一开始只是试种,见收益不错,我在红沙滩涂插了3万根,插到手都发麻,现在想来觉得不可思议!” 郑叔回顾曾经的辛劳,呵呵笑起来,“我知道会有收获的。”

“我们家的房子就是用卖大蚝的钱建的。得了3万元,成了万元户。”黄姨满脸的自豪和骄傲。没有理由不自豪,那个年代的万元户,可了不得!

“我、吴贤明、吴贤才、黄子贤、邓强……红沙搞海水养殖的第一批人。”郑叔高兴地向一艘路过船上的男子挥挥手,“那个是黄子贤,当年和我一起养大蚝。”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浮筏吊养技术。先是水泥柱浮筏吊养,后又改成水泥片浮筏吊,可以移往海水深处扎排吊养。郑叔开始紧跟步伐,增加了浮筏吊养。2011年时,郑叔拥有20亩养殖规模。当时,除红沙村民养殖牡蛎外,还有外地客商前来红沙村投资发展牡蛎养殖,红沙海域的养殖户多达800多户。2013年,牡蛎吊养面积为1.5万多亩。如今,牡蛎养殖成为防城港市海水养殖产业的一大亮点。红沙村养殖的近江牡蛎不仅在我国各地销售,而且走出了国门。

“到大蚝上市的季节,广东、浙江和防城港市内的老板就会接连打电话订购。2013年销售很好,一串蚝能卖到近10元。2014年的台风让我们损失惨重。”黄姨叹息起来。

“蚝排全散了,海湾里漂浮的都是塑料泡沫和木板。网箱就更惨了,完全损坏,鱼全部逃散。”郑叔接过黄姨的话。

红沙村近岸海水网箱养鱼的营生是在1993年掀起的浪头。从养本地野生小鲈鱼开始,红沙村民养过真鲷、红鱼、珍珠斑鱼、金鲳鱼、军曹鱼……还在红树林中养过青蟹。1994年至1995年,发展到十几户。1997年和1998年是迅速发展的时候,达到1000多口网箱。现在网箱遍布海湾内,数不胜数。

邓强和郑叔一样,是*早一批搞近岸网箱养殖的渔民。黑瘦精干,目光炯炯有神,看得出是一个坚韧执着的人。红沙村民艰辛而坚定的海水养殖之路,邓强娓娓道来。

“海水养殖有喜有忧,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撑。我深刻地记得2014年7月19日那场9号强台风‘威马逊’过后,我第一个出海拖回渔排残骸,当时很多人都不想再搞养殖了。”邓强感慨万千地说,“幸得政府帮我们渡过难关,让我们重拾信心。我觉得搞海水养殖,真的要改进养殖理念。”

“我在‘威马逊’走后才来到红沙的。”来自福建的老郭说。

老郭告诉我,他2013年来到东兴,收购过螃蟹,做过酒店。2015年来到红沙养鱼。*初到红沙养鱼的只有几个人,福建、浙江的人都有,现在大概有40个外地人在这养殖。

“我们那里的海水咸,石斑鱼长不快,这里近河口,盐度刚刚好。”老郭说。他拥有200口网箱,今年养了金鲳鱼和石斑鱼,卖得差不多了。

渔民喜欢沿海岸线行走,哪里生态环境好,渔业资源丰富,就会把家安在哪里。老郭的木屋在海湾中很醒目,原木构建,设计精巧,布置有舒适茶室,屋前廊台美观实用,网箱是他家的庭院。他申请了20年的海域使用权证,花了25万元建了这间海上木屋,看来他是打算在这里*。

 

 

珍珠湾,他们的第二故乡
 

白龙珍珠湾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区,海天一色, 640多口网箱,呈规则形态排开,远远看去,仿佛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呈圆形艺术造型图案,渔船穿梭在期间,颇为壮观。那些来自远方的渔民,驾驶着“白龙马”尽情在这一片深蓝色的海面上驰骋。

珍珠湾初冬午后,阳光明媚,碧波荡漾,刘扬山在白龙码头悠然自得地喝着茶。

“今天不收鱼了?”我一进门就问。

“都卖完了。” 刘扬山笑了笑,倒了一杯茶递过来。

“听说,珍珠湾的第一个深海抗风浪网箱是你放进去的?”刘扬山看上去30多岁,脸上还带点孩子气。

“是我爸爸。那时候我还在读书呢,那年暑假我还来过这里。”刘扬山笑了起来。说到父亲,他便打开话匣子。

 

 

2009年初,刘扬山的父亲和朋友,为扩大养殖规模,想来广西投资。去一些沿海城市考察,都觉得不太适合,就在他们准备返回海南时,听说防城港的海域条件适宜搞深海网箱养殖,于是带着疑惑来到防城港。没想到,他们来到珍珠湾的第一天,就被这里的海域优势所吸引,第二天便决定投资防城港。很快,面积600亩的深水海域养殖基地在珍珠湾建成,深水抗风浪网箱120口,鱼种培育网箱50口,离岸深水海域养殖在防城港实现“零”的突破,实现从浅水滩涂、港湾养殖向离岸深水海域养殖转变。

“当年,我爸在这养鱼的收益不错。但几年后他放弃了。” 刘扬山说。

“为什么?”

“或是老一辈的人念家,也可能当时这里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非常少,缺少产业链。”

2014年,刘扬山从越南回国,经东兴,顺道来了白龙,见父亲的养殖基地只剩下漂泊的空网箱。他留下来,注册了防城港中海养殖有限公司,淘汰了父亲的网箱,重新购置抗风浪能力更强的网箱。

“为什么留下来呢?”

“渔民的基因。”刘扬山幽默地说。

祖父辈是渔民,家里多年从事鱼种培育行业,环境的熏陶,让刘扬山天生对海域环境有敏锐的觉察力。

“这片海域温度适宜、海水清澈,非常适合养鱼,特别是金鲳鱼。现在这里搞海水养殖的公司不少,如果不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养殖密度过大,会引起海域环境恶化。”刘扬山有欣喜也有担忧。

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从黑龙江来的张弓。

11月8日,珍珠湾海域阳光灿烂。一个又一个硕大的圆形的网箱陆续出现在海面上,几只白鹭在黄色的网箱浮管上等待着觅食机遇,成群的海鸥在网箱上空飞舞。

“这里是风水宝地啊,网箱越来越多了。” 张弓一身黑衣坐在船头,还戴一顶带面罩的帽子,不出声还真认不出他来。

“是啊,湾大,水质好。”从北海来收购金鲳鱼的小伙子跟着赞叹。

“好是好,就怕以后的养殖密度太大了。” 张弓说。

乘风破浪,渔船快速穿过无数个网箱,缓缓驶近一只捕捞船。捕捞船紧靠着一个周长80米的双浮管浮式网箱,当渔船稳稳停住,工人们井然有序进入到工作中,系船绳、备工具、解网衣、拉网绳……每完成一网兜鱼的工序,需要近十人。几个工人拉起大网,大网缓缓收拢,水尽网底现,金鲳鱼活蹦乱跳。船上的吊机伸下铁臂把沉甸甸的一网兜鱼捞起来。一个工人用红色的铲把网兜移到渔船上方,迅速把鱼倒进盛装着海水的容器里,它们在里面翻腾起来,银白的身躯很快变成嫩黄色,在灿烂阳光下泛出明亮、饱满的鲜亮光泽。张弓指挥工人铲冰放进容器中,看着一尾尾肥美的金鲳鱼,他不禁喜上眉梢。

“快铲,快投冰砂。”或许触发了他的艺术灵感,他让工人不断快速往容器投进冰砂。拿着手机对着落下的冰砂拍摄,一幅《蓝湾汇海  鱼跃满仓》的作品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他在图的右上角“盖”上特有的标志“江山渔夫”。他是一个把艺术带到渔业的现代渔民!

张弓对这一片海充满了热情,从他朋友圈记录的文字和图片便可一目了然。我刷遍他2015年起的朋友圈,落入眼帘的几乎都与珍珠湾有关的内容,无不充满生活乐趣和艺术品味,点点滴滴倾注他对这里的热爱——

“世界这么大,你不想来作首诗?”

“你那么美,只求一约。”

“此地怎能无芳草!”

……

张弓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对珍珠湾的爱,我觉得他不是江山半岛上的一名渔夫,而是北部湾畔的一名诗人。魁梧帅气的张弓很难让人把他与渔夫联系在一起,除非他聊起鱼和牡蛎。

2015年之前,张弓和父亲从来没真正跟大海打过交道。2014年,父亲的初衷是想成立一家旅游公司,专业从事海上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去几个有海岸线的省份考察后,几番掂量,*后在珍珠湾停下脚步。珍珠湾海域环境好,而且风光秀丽,适合发展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完全符合他的梦想。他先瞄准养殖金鲳鱼,金鲳鱼作为南方沿海名贵海产鱼类之一,市场前景非常远大,而且养殖技术比较成熟,便于学习和管理。于是,他们便有了一片3000余亩的深海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那一个个巨“圆”就是他们在海中的一块块“土地”。

除了深海网箱养鱼,张弓又把目光转向深海挂养牡蛎。

“我养的葡萄牙牡蛎,是去福建拿回来的种苗。” 顺着张弓指的方向,我看到不远处的一片红色浮球,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鲜艳夺目。

“同样是牡蛎,为什么不养红沙那边的近江牡蛎?”

“葡萄牙牡蛎可以在外海养殖呀,不怕咸。近江牡蛎对淡水和盐度要求很高,况且近岸养殖已经较为饱和,我要扩大外海的牡蛎养殖。明年4月过来看我收牡蛎。” 张弓向我描述他的计划。

“不怕风浪吗?”

“不怕!那浮球12级风浪都可以抵挡。这养殖方式比渔排灵活,可以随意移动,是散开的网状。用的是环保材料,回收方便,不容易对大海造成污染。” 张弓张开手做一个移来移去的动作。

“这样的养殖方式很完美啊!”我惊叹。

“哪有这么容易,5月份会有藤壶把装牡蛎的绳网当聚居地,这小东西连鲸鱼都附得上。”张弓给我泼“海水”。

“怎么办呢?”

“经过一年的试养经验,我有办法解决了。不断学习和摸索养殖技术,还是会有收获的。” 张弓很自信笑起来。

“好,坐等你的大牡蛎。”

“我还养扇贝呢。” 张弓翻开手机图库展示他所养殖的海产品。一串串的金色扇贝让我看到这片海域的丰饶,以及人类隽永的智慧和力量。

珍珠湾海面飞翔的海鸥处处传递丰收的信息,丰收的喜悦让养殖户们的脸显得熠熠生辉。

11月17日早上,珍珠湾浪潮拍打兴奋的节拍。吊机长臂从渔船捞起装着金鲳鱼的容器移到白龙码头上,缓缓把鱼倾倒进一个大容器中。工人们进入忙碌的状态,熟练地将金鲳鱼装篮、过磅、加冰、上车……

“我们今天早上6点就出海了,捞了3万多斤。” 看着远去的冷藏车,来自滩营乡菠萝根村的老林不无高兴地说。

“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养殖公司为我们48户提供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学习养殖技术,希望公司卖鱼越来越多。” 老林充满感激之情。

“我们‘海牧’是第一家在外海养殖成功的*大企业。在外海网箱养殖风险大,更需要技术支撑……”说起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技术含量,来自海南的徐良意滔滔不绝。

“外海网箱养殖风险在哪呢?”我问。

“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外海的风浪大,需要先进的网箱固定系统,网箱还得抵挡得住海狼鱼的尖牙利齿。海狼鱼连海胆、海星都能嚼碎吞进肚子,网箱被咬破,金鲳鱼在它的逐捕中拼命逃离网箱,它还在网箱里悠悠自得地吃鱼……”从徐良意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出大海水中的惊心动魄。

靠海吃海真没那么简单!

“那有防范海狼鱼的技术吗?”我为他们感到担忧。

“现在网箱改进了,抵挡海狼鱼是没问题了。都要往科技养殖方面不断发展,设备配套也要跟上。我们喂鱼只需要一个人操作电脑,自动投料船就可以喷投喂4口网箱的鱼。”徐良意高兴地说。

 

海洋牧场,实现向海图强梦想

 

海洋蕴藏很多世人未解的自然之谜,人类不断挖掘它的深邃和神奇,人类的共同未来需要向海洋寻找,建设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是我们这个时代*大的挑战和机遇之一。曾有海洋专家警告,人类每年会捕捞将近2.7万亿的海洋动物,如果持续过度捕捞下去,到2048年人类将会看到一个无鱼的海洋。可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恢复和保护渔业资源十分迫切。由此,有一群人走进风生水起的北部湾,起舞海天之间。他们筑梦海洋,扛起海垦担当,引领海洋科技事业跨越发展。

坐落在光坡镇沙螺寮村的“渔光互补”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基地,光伏阵列群架建在鱼虾塘上,蓝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显得格外耀眼,让这里的海水养殖显得与众不同。

“‘渔光互补’的初衷是‘一地两用’,节约空间和投入,创造双份收益。”老家湖南的曾柳敏操着地道的防城白话介绍,“有利亦有弊,要达到完美互补的双赢新模式,技术创新是必须的。”

我问曾柳敏利用“渔光互补”辅助海水养殖的利弊在哪?

曾柳敏说,光伏大棚可以实现了工厂化温控养殖,夏天的时候,光伏板下面的温度比室外温度低几度,很适合喜阴的对虾、龙虾生长。可是到了深冬,光伏大棚虽可以削弱寒冷的海风,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遮挡阳光,也会造成水温偏低,对鱼虾生长有一定影响。

“既看重‘光’也不能轻视‘渔’,在安装面积、池塘建设、养殖设备等方面我们都进行了改进。搞科技生态养殖,也需要科研团队的支撑。广东海洋大学的孙成波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我们鑫润养殖场摸爬滚打几年,一千多个日夜的钻研付出,去年才有真正的收益!”曾柳敏回顾困惑的那些日子,有说不尽的感慨,诉不尽的情怀。他带我走进基地实验室,一位年轻的科技人员正在做实验。曾柳敏说,这样的水质监测几乎每天都要做呢。

“今年,鱼可以在基地过冬了,不再怕被冻死,一年四季都可以养殖。明年我们公司还要拓展‘海洋牧场’,进行深海分层式立体生态养殖。”曾柳敏的眼光看得很远。

提起海洋牧场,我想起在白龙珍珠湾的那次采访。2018年12月,海洋生态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陈骁博士和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王欣博士组队来到珍珠湾,对2015年投下的人工鱼礁区生态效果进行考察,发现人工鱼礁上已经附上灯芯柳珊瑚和石珊瑚幼体。说明人工鱼礁为框架的独特生态系统,对于改善海域生态环境非常有效,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

我国*早建设投放人工鱼礁是在1979年,原防城县水产局在全国率先投放了26座试验性小型单体人工鱼礁。2015年11月10日防城港市再次启动人工鱼礁建设,距*初投放人工鱼礁已有36年,那是多么漫长的时光!

现在防城港市的海洋牧场建设又如何呢?

防城港市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海洋渔业博士纪东平告诉我,在珍珠湾外海累计投放人工鱼礁3320多个,人工鱼礁区出现了明显的渔业资源集聚效果。今年9月12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秦传新博士团队,在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调查发现了企鹅珍珠贝(6龄)、金钱鱼和多品种海参等海洋生物。专家们做了分析,珍珠湾人工鱼礁区的水质指标均达到海水一类标准,生物多性指数平均也达到了高水平标准。

“白龙珍珠湾是我国南珠主要产地之一,《后汉书》对此就有记载,防城白龙珍珠曾被评为世界第一流珍品。可惜2000年后,村民们开始放弃珍珠养殖,市场的影响是一个原因,海水受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海洋牧场发现野生珍珠贝这么多,说明水质又适合珍珠生长,我们正积极试验推广珍珠贝、牡蛎、扇贝等贝类新型浮筏养殖模式,加快复兴珍珠湾的珍珠贝养殖产业。”纪东平博士对此充满信心。

向海图强风帆劲,长风破浪会有时!对于海洋牧场未来发展,防城港市对在海上构建的“绿水青山”有了清晰笃定的建设思路,海洋牧场建设将有效推进防城港市海洋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快速发展,推进海洋休闲渔业发展。2019年,防城港海水养殖39.21万吨;2020年,仅在1-9月份,全市海水养殖产量达31.44万吨。眼下,防城港正在推动渔业由传统捕捞向深远海智能养殖和休闲渔业转型发展, 未来的养殖趋势是智能化、现代化,防城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未来必定会有不可估量的”耕海”前景。

免责声明:本图文内容为防城港购房网当地加盟运营商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购房网平台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拨打举报电话:4008-035-055,联系平台删除,购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购房网免费专车
购房网为防城港置业者提供舒适看房,放心买房的一站式贴心服务,免费专车接送售楼处,带看楼盘,陪同讲解,提供真实可靠的楼盘分析,达成交易独享优惠。
电话预约免费看房车:
 
已有115人成功报名
  • 本月开盘
  • 下月开盘